提升思政课堂的“高阶性”要念好“五字诀”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叶玲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实质是对思政课堂提出了“高阶性”要求。“高阶性”是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思政课不是一般的课程,不仅有思想性,而且有政治性,不仅强调知识理论的传授,更强调三观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塑造。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守正、创新、研深、悟透、讲活,发挥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功能。
“正”。即“守正”,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思政课教师必须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住坚定的政治信仰,守住深厚的家国情怀,守住严格的职业道德,守住刚正的人格魅力。
“新”。即“创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一是思维要创新,理论的概括性、多元性、与发展中的新颖性、开放性要结合,并对其中关系有正确的判断。“在理论探索和创新上,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二是教学模式要创新,要创设情境,形式和内容兼具,并且内容大于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激发学生内化的热情。三是视野要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勤学本学科知识及时把握学术动态,不断积累和更新学科知识,勤学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课程改革理论、网络知识嵌入等相关知识。打开国际视野应做到时刻关注时事政治,放眼世界风云,开阔世界眼光,全面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深刻认识和领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站在世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中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两个大局”。拓宽与创新历史视野,以党史为中心,勤学“四史”,学习中华民族史和世界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四是教学手段要创新。近几年来,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思政课教师可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在线平台与学生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答疑释惑。
“深”。即“研深”,教师要对讲授内容深知深思,谈出深度。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教育武装学生,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事物本质、把准时代脉搏,获得对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正确认识。“研深”的关键是做好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延伸,构建有效的“问题链”,遵循“从熟悉处设问,往困惑处延伸”的原则,犹如楔入一枚楔子,防固悬突,稳定成形。
“透”。即“悟透”,要能悟出理论色彩、温度、力度,才有可能用那“关键一句”让学生产生回味绵长,醍醐灌顶的效果。思政课堂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导致难以精准聚焦。教学内容广泛、师生间“信息趋同”等现实情况。“悟透”的关键是打通五门思政课,讲理论时,有大量史实作佐证,讲实践时,有理论高度作指导。教师要习惯把结论先藏起来,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层层展开,抽丝剥茧,最终让结论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活”。即“讲活”,就是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教学中坚持人与人真诚对话,有机地融入情感交流,进入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师要找到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用青年学生的方式与他们对话。“讲活”思政课要打通“思政课综合”实践环节,释放学生的多样态,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中的鲜活教学资源,在会讲道理与讲活道理的启发性教学中,让思政课释放出鲜活的生命力。